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联网构筑冷链医药物流管理新平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61  更新时间:2010/7/9 13:29:5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一、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概览

  据2010年6月“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合作专题会议”透露,我国正在筹备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负责统筹规划制定我国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另据披露,物联网产业将是下一个万亿元级的产业,其规模超将过互联网的30倍。

  目前,我国企业正积极致力于推动该技术由“概念”向“产业”转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物联网企业和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计划更是在基础平台层面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保证。虽然前进的道路有所曲折,但是随着诸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其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乐观估计,未来3~5年,物流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将有飞跃性的突破。物联网不仅是我国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一次契机,也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一种手段,这正是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所在。

  二、中国医药物流现状及冷链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药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12%,为美国的4倍。在差距和激烈的竞争面前,广大医药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除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物流环节挖掘潜力,是企业“第三利润”的唯一来源。据权威统计,早在2008年中国医药物流业产值已突破1500亿元,预计今年全年产值将达2000亿元规模;中国人均医药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发达国家的5%,今后医药行业有着乐观的发展空间。鉴于上述态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医药物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药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表现在很多药剂,比如疫苗、生物试剂、血液制品,对储存、运输的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家规定血液制品存放温度应在4摄氏度±2摄氏度。医药产品货损量的14%来自物流环节,尽管14%看似不大,但因基数不小,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冷链医药物流自然也不例外。同时,药品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其品质事关人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发生了数起儿童注射疫苗中毒或死亡的事故,究其原因,大多和疫苗储藏运输过程中温控不利有关,失效的疫苗没有被及时识别出来,堂而皇之地被当做合格品使用。冷藏食品变质,一般可以凭外观和气味直接察觉(笔者不否认化验手段),相比而言,很多药品的失效较难直接从感官识别,这就注定了问题的隐蔽性和识别的困难性。

  对于涉足冷链医药物流业务的企业,如果自有冷库,库中会有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运输冷藏车自不必说,通过GPS可及时传递货箱内的温湿度,措施不可谓不严密,但这里仍存在一个缺陷,即每件药品SKU经历过怎样的温湿度变化?历时分别为多久?我们无法跟踪。

  怎样解决这个弊端,成为摆在冷链医药物流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给我们解题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医药物流温控解决方案

  通过物联网核心的技术RFID,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通用的好处,比如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但是,最能体现本业务特点的应用莫过于全程监控温湿度。笔者在此着重表述温控功能,并不代表其他功能不重要,也不代表整套作业系统只需温控部分就可以了。

  和传统条形码标签相比,RFID标签是“活的”,主动式高频RFID电子标签不但具有储存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主动发送信息的能力,更绝妙的是标签和标签之间还能“对话交流”。区别于一般RFID标签,这里使用的RFID温度感应标签可采集感温装置传递出来的即刻环境温湿度数据。

      首先看贮藏冷库。贴有RFID感温标签的药品SKU,能定时通过库中的感温装置采集存储环境的温湿度,采集的频率可以调节。冷库中装备有RFID读取器,可定时读取储存在每件药品SKU标签中的温湿度,读取的频率同样可以调节。读取器的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传输到RFID中间件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负软件系统和RFID硬件设备之间的通信,并对输入数据进行过滤、整理;中间件服务器还负责汇集和储存数据,并向后台管理系统输送数据。

  当药品在严格的控温条件下,被转移入冷藏车后,包装上的感温标签同样定时采集车中的储藏温湿度,车内安装有同车载GPS相联的RFID读取装置,定时读取的数据通过GPS卫星传输到中间件服务器中。

  整套系统软件架构推荐采用三层架构的B/S模型,采用B/S模型的优点是客户端部署简单,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如PC、手机、PAD等设备的网页浏览器实现系统访问,进行管理、分析和指令下达等作业。

  云计算被纳入物联网范畴。当云计算成熟后,整套系统的中间环节,及中间件、数据库、应用处理等都直接交由云完成。也就是说,客户只需要投入前端硬件和终端设备即可实现整套功能。更进一步,企业甚至在前端只需购买RFID标签即可投入系统使用。

  系统获取的数据可以同后台作业系统整合,甚至纳入数据仓库,方便智能挖掘。

  通过该套系统,物流企业同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实现实时解产品的保存温湿度,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货损,创造“第三利润”;在温度异常超过一定时间范围后,即可判定药品变质将其检出销毁,从而避免发生医疗用药事故的发生;同时,通过数据事实,可以界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方便认定损耗事故责任方是谁,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哪些地点、哪些车辆、哪些操作人员会经常发生问题,从而追根溯源,采取措施,彻底杜绝事故苗子。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模型也适用于食品冷链的运输和仓储业务。

  四、实施障碍和企业对策

  不可否认,我国医药供应链面临着两大信息化层面的问题。首先,药品编码没有统一标准;第二,医药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药房之间缺少网络互连和数据共享。本文提出的方案应宜建立在这些问题被解决的基础之上,否则如果仅仅是某些物流企业唱独角戏,方案的整体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另外,物联网的普及力度、相关设备的成本、云计算的成熟度等等,也是实施方案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其中规模效应和设备成本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欲打破这个怪圈,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必不可少。

  对于拥有冷链医药物流业务的企业来说,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策略概括为:提前方案规划、加强产业链协调、等待时机成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