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国信息化进程:“十二五”如何挺进高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72 更新时间:2010/9/15 11:06: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同期发布的《中国信息化进程》一书也对2020年中国信息化的未来前景做出了全新的展望:202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届时,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从目前的10年左右缩短到2~3年,不少指标将达到或者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各种世界组织和机构的信息化排名将从目前50~70名进入全球前30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开始步入初级信息社会。 “我国的信息化将在未来十年开始一个新的长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这个长征的主要特征就是推动中国信息化向高端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服务。 2010年,将是新的信息化十年长征的重要起点,同时它也是制定“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战略的关键时期。如何真正做好“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如何推动信息化向高端挺进、如何抓住新技术、新产业的机遇,都将成为每个领导者十分关切的话题。 把脉信息化演进趋势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确实给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者、执行者更多的选择与手段,但潜在的风险在于一旦把握不住信息化演进的本质趋势,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名词所“迷惑”,盲目跟进,将很难达到预设的发展目标。 周宏仁副主任表示,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发展,存在着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等三大特征。 所谓“泛在化”,是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由最初在一个个的单位(点)内进行,扩展到在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信息系统;所谓“可视化”,是指电信技术早期追求的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听得见”向“看得见”推进;所谓“智能化”,是指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实现对目标、对象的智能化控制。 把握了这三大特征,便可以对目前流行的一些主要技术趋势——包括宽带化、移动化、物联网、泛在计算、智能物理系统、云计算、高端计算、智慧地球等,做出更为确切的把握。 在宽带化方面,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均提出了各自的宽带战略,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均将100Mbps的宽带接入作为目标。例如,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的目标是至少有1亿家庭实现下行大于100Mbps上行大于50Mbps的宽带接入,而韩国在2012年前将在全国建设“IT大运河”,有线网最高传输速度将会达到1Gbps,无线网平均传输速度为10Mbps。由此来看,宽带化正大步向前迈进,而中国的宽带计划亦应迎头赶上。 在移动化方面,目前全球移动用户超过100%的国家已有很多,如立陶宛(148.4%)、俄国(146.8%)、德国(130.1%)、英国(122.9%)等,我国目前为58.8%,印度为50.9%,美国为(91.0%)。相比之下,我国尚有巨大发展空间。“将来,用手机上网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一定多于固定互联网用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十二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另外,邬贺铨还分析了物联网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1998年提出时以“标示”为特征,到2005年以“互联”为特征,而如今物联网将以“智能服务”作为主要特征。物联网的推进将使得诸多行业迎来新的重大变革,比如在建筑物中安装2万个传感器并使用IPv6连网节约运行能耗30%,而在智能电网中,使用智能电表、传感器改善电力使用效率及适应风电、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电网开发。 尽管物联网前景广阔,但周宏仁认为,目前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清醒认识两点:一是无论就全球、国家、或地区而言,物联网都不会是一张网,而是很多个网;二是物联网的发展一定是任务、功能和应用驱动的,而不是技术驱动。“发展物联网的关键是找到什么是核心的、紧迫的应用项目。有了应用需求,才有发展。”周宏仁表示。 挑战与应对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信息化所要面临的环境与挑战比预想中要更加严峻和复杂。 在国际环境方面,工信部推进司副司长秦海分析了五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伤痕累累”,而且不少国家受的是“内伤”,经济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的升温;二是“智慧地球”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对于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关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资源观念,而地球将是下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基础设施;三是目前的技术革命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产业、经济层面的革命,更意味着人类必须通过信息传递来频繁互动,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和网络,将使得人对技术的适应能力更加强大;四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政府将更多强调经济调控的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配合,来度过此次经济危机;五是国际社会对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与日俱增,在经济回暖的过程中,信息化将成为全面、广义、动态的重要资源和调整手段。 在国内方面,环境正在发生着两个突出的变化。首先,201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38万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体,人均GDP将达到3800美元,从而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原先拼资源、低劳动力、低土地成本的竞争策略已经走到了尽头。其次,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亟需扭转,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已经由外力迫使转为内力驱动,不升级、不转型将只好“死掉”。秦海还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会进入城市化第三波,它是以都市带和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而产业集聚将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依托。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周子学也表示,目前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46.8%的份额也已经接近极限。同时,工业的传统竞争优势在弱化。“‘十二五’期间的政策重点,一是掌握逐步退出应对危机的政策,同时加大对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力度,这将是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向;二是继续扩大内需,包括增加个人收入、提高社保能力、培育新的市场、加速城市化等。”周子学表示。 秦海表示,“十二五”期间,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要进行深刻变革。例如,在经济调节方面,需要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社保、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将被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实现从一个“舵手”政府到“划浆”政府的服务转变。 此外,一个更为现实的任务在于政府需要提高制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能力。“国家和地方的许多规划,包括信息化规划,基本上都是只讲目标,即‘要什么’,但是,并没有认真地研究目标将如何实现,没有产出和行动的分析和设计。”周宏仁表示,目前政府规划需要改革传统的规划制定的思想方法,更多借鉴“目标—产出—行动”的工程学方法。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