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 点击数590 更新时间:2012/3/25 14:48:13 文章录入:wang 责任编辑:admin | |
|
|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物流概念处于孕育与产生阶段。对物流这种经济活动的认识,在理论上最初产生于1901年John F · 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而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此后, 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Baker)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输品运输》一书中提出的物流概念,叫做Logistics。他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称Logistics是“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有关的战争科学之一”。 1915年,美国市场学者阿奇·萧(Arch W·Shaw)在他的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的概念,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他指出,在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也就是通过广告、促销、市场分析、销售网络等手段,让更多的人来购买企业的产品;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也就是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将客户订购了的产品送到客户手段。他认为这两类活动是不同的,但是在市场分销中是相互平衡、相互依赖的。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ing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响应、应用和发展。在军事后勤领域,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兵站后勤活动的开展,以及英国在战争中对军需物资的调运的实践都大大充实和发展了军事后勤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支持了Logistics的发展。美国在战时采用的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1927年 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在市场营销领域,在阿奇·萧(Arch W·Shaw)之后,相继得到其他一些营销专家的响应和发展。例如:1915年,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同时还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这在物流学理论上又进了一步。1929年,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Fred E·Clark)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进一步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围之中,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将物流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1933年行业团体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早给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下定义的是,“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 这个时候,上述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之所以都存续下来,还因为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独立运用,互不冲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学派来进行统一规范,也不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还基本上没有物流和物流业的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从美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 1956年,Howard T· Lewis、James W · Culliton和Jack D · Steele)三人撰写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书中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导入整体成本的分析概念,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1961年,Edward W · Smykay、Donald J · Bowersox 和Frank H · Mossman 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它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并且该协会此时对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定义是: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1969年Donald J · Bowersox在《市场营销杂志》上刊登了《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可能》一文,对综合物流概念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分析。J1976年,Douglas M . Lambert)对在库评价的会计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撰写《在库会计方法的开发:在库维持费用研究》一文,指出在整个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中,在库费用是最大的一部分,并对费用测定进行了研究,对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964年,日本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12人去美国各地进行了考察,首次接触了物流这个新事物,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 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同样,这样的物流概念也逐步流行到了西欧、北美和其他许多国家。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我国,一条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因为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即为”实体分配”,后来我们逐步将它翻译为“分销物流”。另一条途径是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为“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后来,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样的物流概念。 当人们正在专注地研究分销领域中的物流问题、发展各种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时候,企业内部物流理论也悄悄地发展起来。1965年美国Dr · Joseph A · 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物资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而企业内部物流的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求则是一种相关需求。相关需求应当用相关需求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随着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Ⅱ、MRPⅢ、DRP(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DRPⅡ、DRPⅢ、看板制以及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光使用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经不太合适了,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物流也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特别是到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物流概念都相应作了改变,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转而使用Logistics。但是这个Logistics不同于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Baker)提出的那个Logistics,内容上有所不同。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积储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无论在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档次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的Logistics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概念。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为CLM ,即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是就是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则较宽广、连贯、整体。改名后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对Logistics 所做的定义是:Logistics is process of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efficient,cost-effective flow and storage of raw materials,in-process inventory,finished goods,and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point-of-origin to point-of consum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nforming to customer requirements.译成中文是:“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过程”。 1992年,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1985年定义中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修改为“产品、服务”(Logistics is process Of planning,implem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efficient,effectiv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service,and related、in-formation from point-of-origin to point-of-consum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nforming to customer requirements.)。这实际上把物流从以支持生产制造为核心的管理过程提升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一般层面上,将物流运作的价值取向从面向企业内部调整到面向外部市场,因而更加强调了物流运作的客户服务导向性。从而大大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1998年,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是:(Logis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process that plans,implements,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effective forward and revers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services,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oint Of origin and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customers requirements.)。译成中文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该定义反映了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美国物流界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入,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从“反向物流”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2000年,CLM为了响应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影响,就把2000年年会的主体定位在“Redefininglogistics.com”,即“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CLM把2001年年会的主题确定为“在多变经济环境中的协作关系”。因为协作物流,包括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物流协作已经在实践中出现。如福特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早在1998年就试点分享Exel物流公司的服务,向各自的经销商配送零配件以降低分销成本。协作物流、协作竞争和协作创新将成为或已经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新境界。协作物流在成为物流新概念的同时,也将为企业指明一片新市场。 面对物流的发展,为了提高物流效率,日本、加拿大、欧盟国家也纷纷采用新的物流概念。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rms)专务理事稻束原树1997年在《这就是“Logistics”》一文中对“Logistics”下的定义是:“‘Logistics’是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的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的要求。1967年成立的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于1992年更名为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ALM,2000年5月进一更名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即SCL: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upply Chain & Logistics Management)基本是采用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现在的定义只是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前后两次的定义进行了综合。 我们一直沿用“物流”两个字作为物流的概念,现在也无须变化,只是在内容上作一点调整就行。1987年,在李京文教授等人主编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中,物流被定义为:“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流动和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全部运动过程。” 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商品的购买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货主等)要求,将物的实体(商品、货物、原材料、零配件、牛成品等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和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 1996年,吴清一教授在《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1997年,何明珂教授在《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一书中,定义物流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使这些活动的统一”。 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标准)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这个定义除了对概念准确性进行斟酌之外,还考虑了中国文化和国外现代物流理念接轨。但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而,随着国内外物流实践特别是中国物流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物流术语》标准也应不断完善。笔者在以后的讲座中将采用下面的描述作为物流的概念:物流是指一切旨在创造空间效应、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的物资实体的流动。具体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包装、加工、伴随的信息活动及其集成化了的作业活动,也包括对这些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构成的物流管理活动。这一概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对以前的物流概念作了一定的改进,突出地强调物流概念的两个本质内容(物资物质实体的流动和物流的三大效应),拓宽了物流的领域,强调了物流的集成化,强调了物流作业与物流管理的区别,也强调了物流管理也是物流活动。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