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物流标准化形式多样等因素成制约物流业发展瓶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物流天下  点击数510  更新时间:2009/4/29 16:08:3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物流标准化目前存在着形式多样、版本不一,基础性标准薄弱,部门之间标准推进缺少交流合作机制等问题,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据中国质量报4月1日报道,在不久前出台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的一揽子规划中,物流标准建设首次位列其中,并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些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开始涌现,一批新型的区域性中心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服务模式的企业群体。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还存在着形式多样、版本不一,有关物流服务、统计、人员素质等基础性标准薄弱,部门之间标准推进缺少交流合作机制,成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回顾中国物流标准化之路,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介绍,当年,建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明物流标准化开始起步。从2003年梳理的情况看,那时我国已发布国家、行业标准522项,涉及物流设备、技术、管理、信息等多个方面。以后的几年里,又发布了100多个相关的物流标准。这些标准解决了我国物流业粗放管理问题,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的单一局面。
专家认为,对于物流业来说,许多标准是开放性的,比如食品冷链方面、托盘包装系列、汽车节能方面的标准等,他们既和物流密不可分,又看似和物流无关,这个地带是企业突入标准的一个捷径,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抓手。对于如何创新。郑州远方联运公司技术部主任邬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改造+开放。”比如,对设备创新,可以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像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在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时,选择大型企业、园区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
“从开放性的标准建设入手。”邬倩表示。作为一家和当地新华书店合作密切的物流企业,通过长时间使用效果评价,目前他们正在和用户一起,进行地方标准高载物卸货用设备技术规范的起草工作,4名技术人员参与实施,既能练兵,又可能在将来标准通过后获利。
        还有一点,标准创新要从实际需要和小处着手。比如,对于送货到门这项服务,过去也只是大概观念,送到大门、小门还是家门都缺乏明确的规定性要求,为此商家与客户之间常常纠纷不断。而现在,要通过标准来规范,即使是因为发生纠纷而进入诉讼程序,标准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物流需求下滑,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的情况下,标准创新无疑成了我们获利的增长点。”邬倩强调。
开放型的创新,还包括建设利用、协调好老标准,从而推进一体化运作。戴定一说:“这个一体化还表现在到2010年,要完成300项左右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综合集成仓储、运输、包装、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提高物流协同作战效率。”比如要解决海、陆、空等物流部门之间标准相互交叉重复、不协调的问题,解决与国际接轨的业务活动中标准的一致性问题等。
同时,标准的建设还要有前瞻性。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国强看来,这个前瞻性就是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服务形式和物流园区的需要,要适应现代流通管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如沃尔玛全球卫星采购系统、百安居连锁超市的编码检索系统,无一不是建立在高度标准化之上的流通管理技术。最后,对于获得的政策性扶持,甚至是财政补贴,企业应该拿出一部分,用在标准的建设上,以帮助他们缩小与国际企业差距,最终使标准成为物流业的技术支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