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wang  文章来源: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  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13/8/27 11:50:13  文章录入:wang  责任编辑:wang

《经济日报》理论周刊刊发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魏际刚撰写的《关于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总体状况、中长期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对于把握机遇,研究物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日报今日予以转载。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状况其一,我国是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物流能力仍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其二,物流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凭借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跨国物流企业已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展开。我国开放的物流市场成为世界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
  其三,物流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受经济、生产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物流业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消费市场紧密连接、竞争激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家电、日用化工、医药、汽车、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居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以及农产品与农资等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其四,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一是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仓储设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二是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三是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四是可持续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时有发生等。
  其五,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二是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滞后于全球化进程。与高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四是应急能力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
  二、我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趋势趋势之一: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带来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居民消费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
趋势之二:城镇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进程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趋势之三:全球化纵深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全球化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涨。中长期看,国际贸易仍将有相对较高增长,带动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发展。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物流市场朝着更高层次的竞争发展,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以服务、品牌、创新、社会责任等非价格竞争方式会得到加强,专业性国际物流企业和基于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企业将会得到更大发展。激烈竞争的物流市场推动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持续发生,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趋势之四:新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精细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性特点。
  趋势之五: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驱动物流发展转型。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由于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
  趋势之六:应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三、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首先,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功能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积极发展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等节点建设。重视宏微观物流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与协调。通过整体优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效能,获取整体效益。抓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
  其次,促进物流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各次产业采购、生产、销售、配送以及供应链建设中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结合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加快与制造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制造和物流的高效对接;二是加快物流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变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解决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三是加快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找到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促进物流和电子商务相互延伸;四是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产业集群等互动发展。在重要商贸区域、重点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集展示、交易、仓储、流通加工、运输、配送、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再次,完善物流市场体系。完善公路货运、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货运、货运代理、仓储、邮政普遍服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快递、航空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新兴物流市场。加强城市群物流、特大城市物流、大城市物流、中小城市物流等城市物流市场建设,加快县域物流、乡镇物流、乡村物流等农村物流市场建设。加强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医药、农产品等行业物流服务市场,加快小商品、大宗商品、快速消费品等综合性物流市场建设。
  除此之外,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还要在优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推动物流可持续发展、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重点建设。
  同时,实现物流业由大变强的转变,离不开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的保障,包括改革和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市场机制,完善财税、金融和工商等政策和物流国际化政策,完善物流标准和统计制度,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和人才保障等。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状况其一,我国是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物流能力仍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其二,物流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凭借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跨国物流企业已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展开。我国开放的物流市场成为世界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
  其三,物流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受经济、生产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物流业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消费市场紧密连接、竞争激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家电、日用化工、医药、汽车、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居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以及农产品与农资等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其四,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一是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仓储设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二是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三是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四是可持续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时有发生等。
  其五,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二是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滞后于全球化进程。与高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四是应急能力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
  二、我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趋势趋势之一: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带来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居民消费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
趋势之二:城镇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进程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趋势之三:全球化纵深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全球化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涨。中长期看,国际贸易仍将有相对较高增长,带动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发展。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物流市场朝着更高层次的竞争发展,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以服务、品牌、创新、社会责任等非价格竞争方式会得到加强,专业性国际物流企业和基于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企业将会得到更大发展。激烈竞争的物流市场推动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持续发生,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趋势之四:新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精细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性特点。
  趋势之五: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驱动物流发展转型。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由于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
  趋势之六:应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三、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首先,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功能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积极发展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等节点建设。重视宏微观物流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与协调。通过整体优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效能,获取整体效益。抓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
  其次,促进物流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各次产业采购、生产、销售、配送以及供应链建设中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结合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加快与制造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制造和物流的高效对接;二是加快物流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变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解决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三是加快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找到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促进物流和电子商务相互延伸;四是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产业集群等互动发展。在重要商贸区域、重点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集展示、交易、仓储、流通加工、运输、配送、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再次,完善物流市场体系。完善公路货运、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货运、货运代理、仓储、邮政普遍服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快递、航空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新兴物流市场。加强城市群物流、特大城市物流、大城市物流、中小城市物流等城市物流市场建设,加快县域物流、乡镇物流、乡村物流等农村物流市场建设。加强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医药、农产品等行业物流服务市场,加快小商品、大宗商品、快速消费品等综合性物流市场建设。
  除此之外,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还要在优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推动物流可持续发展、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重点建设。
  同时,实现物流业由大变强的转变,离不开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的保障,包括改革和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市场机制,完善财税、金融和工商等政策和物流国际化政策,完善物流标准和统计制度,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和人才保障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