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三口对渡”到“两岸三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现代物流报  点击数428  更新时间:2009/6/11 8:33: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方田
    台湾的发展,是从一府二鹿艋舺开始(即清领时期台湾的三大城市,一府为现在的台南市,二鹿是指中部彰化的鹿港,三艋舺则是指今天台北市的万华)。此话反映了台湾由南至北的开垦史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的情况。而跟他们相关的分别是安平鹿耳门(今在台南)、鹿仔港(今在彰化)、淡水八里坌口(今在台北)三个港口。据《大清高宗皇帝实录》记载,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就指定厦门与台湾鹿耳门单口对渡。后来又相继开放了泉州石狮蚶江与鹿港对渡以及福州五虎门与八里坌为对渡港口,以便互相通航、通商。这在历史上被称做“三口对渡”。著名的“三口对渡”是当时两岸经济、人员往来的需要,是两岸之间大规模移民和通航、通商的基础,与台湾的发展与崛起紧密相关,对促进当时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早 在 2005年初,国家交通部中远期国家高速网干线规划中的京福高铁就预留了从福州跨越海峡直通台北的规划。两岸桥隧工程专家就海峡两岸通道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通道方案的选择和建设中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北线、中线、南线三个以桥梁、隧道及桥隧结合的方案,(北线)北京-合肥-福州-台北、(南线)昆明-漳州-厦门-高雄、(中线一)泉州石狮市-南头、(中线二)莆田南日岛-苗栗县等。尽管这“三线”对接成为现实还要有些时日,但随着两岸关系的积极变化,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更加频繁,两岸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正可谓,两岸未通时,思想已“三通”;两岸三通后,思想当交融。
    思想的通融,是两岸交流的最大向导。英国和法国人想了一个多世纪,建成了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人想了60多年,建成了津轻海峡隧道;面对倾注了万种乡愁的台湾海峡,60年来,两岸乡亲同样有一个构筑海峡通道、天堑变通途的梦想,那就是两岸三通,那就是两岸人民间平等、全面、深入、无障碍的交流!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正式实现 “三通”以来,直航行人走货的便利,刺激了因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而低迷的航运业。半年多时间来,两岸货物量不断上扬,台湾游更是成为了大陆居民争前恐后、络绎不绝的“新热点”。当然,直航 “三通”之后,我们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如何把货量做大,如何技术对接,如何理念共融……
    文化开路,经济先行,一直是两岸大交流的主题。当然,什么样的交流,会比经贸交流更重要?什么样的交流,会比思想的交流更重要?当两岸经贸交流落地到物流行业时,思想(物流理念)的交流就不再抽象;当海峡物流论坛如火如荼地并蒂开花时,两岸行业思想的交流就有了实际信息;当海峡物流论坛上签署了近二十项合作协议时,思想的交流就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开放经贸交流之花,结下物流繁荣之果。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随着6月19~20日第二届 (2009)海峡物流论坛的召开以及6月20~22日2009海峡两岸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的开幕,海峡两岸在经贸、航空航运、港口物流及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将迎来新的历史时期。如今,两岸直接“三通”犹如一叶轻舟,已越过重重关山,两岸物流业界,正高挂和平发展的风帆,驶向美好未来。而未来两岸航运业、物流业行驶的载货 “大船”、“重船”如何走的更好更稳些,这些两岸物流思想的论述,也必将是第二届(2009)海峡物流论坛的最大看点与精华之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岸三通之后,物流业何时能实现大合作?而我说,两岸交流大潮涌动,众人划桨开大船,两岸物流合作必结盛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