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 >> 物流资讯 >> 文件资料 >> 正文
2010~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综合报告综述(下)
『 新闻来源: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 』 『 更新时间:2012/3/22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0~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综合报告共由四章构成: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环境,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11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接上期)
    八、物流装备高速增长
    (一)叉车生产与销售出现 “暴发式”增长
    中国叉车行业自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进入产销两旺的暴发增长阶段,产销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0%以上,与历史上产销最高年份的2008年相比,也有了较大增长,创出了历史新高。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叉车市场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局面。1~6月份中国叉车产销量累计同比增长达到87%左右。
    全年来看,根据中国工业车辆分会统计,2010年1~11月中国叉车的生产与销售213880台,与2009年同期12.4642万台相比,增长71.5%,预计2010年中国叉车产销将达到23万台,再创历史新高,与2009年同比增长65.6%,与最高产销量的2008年相比,增长36.8%。2010年中国的叉车市场是世界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叉车市场。
    (二)托盘与货架行业全年快速增长
    托盘与货架行业也是在2010年一季度出现快速增长,第二季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第三季度增速环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预计同比增长26%以上。
    2010年上半年中国货架市场出现高速增长,与上年同比增长30%以上。下半年后企业订单出现小幅下滑,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分析与上年同比预计增长18%左右。
    2010年中国托盘市场增长与货架市场类似,但增长幅度大于货架行业,上半年托盘产销增长40%左右,全年预计30%左右。
    (三)物流装备业热点频现
    2010年中国物流装备业需求热点较多,主要体现在医药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服装物流、冷链物流等方面,这些热点市场机遇较大,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为物流装备业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此外,物资管理向现代物流转化带来的热点正在启动、智能电网带来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热潮也将拉开大幕,这些都对2010年物流技术装备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必将为未来物流装备市场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九、物流信息化创新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成效初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0年物流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大约78.2%的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80%的企业有专职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基本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大约70.5%接受调查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调查,企业中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模块为: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采购管理、货运代理、客户关系管理、网上支付系统、物品跟踪与查询等。其中,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客户关系管理这些模块是物流信息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比例超过70%;而对公司最有帮助的功能模块为: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采购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在对系统解决物流流程标准化、可视化问题的调查显示,系统能较好解决标准化、可视化问题的占50%,一般能解决的占22.7%,没有解决的占27.3%。同时,调查还表明,系统之间没有集成的企业占15.6%,系统之间部分集成的企业占62.5%,系统之间全部集成的企业占21.9%。企业数据库管理模式主要以集中式为主。分布式为辅,而大多数的企业都很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应用条形码的占40.3%,GPS+GIS占31.8%,RFID或RF占18.6%,手机定位占9.3%。
    调查还涉及到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收益问题。数据显示,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力度越来越大,2008年大多数企业投资在20万~50万元;2009年大部分企业投资在50万~100万元;而2010年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大多在20万~50万元。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化投资在降低物流成本,以及维护企业客户关系方面效益明显。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缺乏专业人才、软件价格太高、缺乏行业标准等。
    (二)公共信息平台仍需加强
    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仅能解决行业、企业,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还能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因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成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将引领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向新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17.9%企业经常使用公共信息平台,但大部分企业是与银行和客户进行联网。企业希望建立和使用的信息平台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2010年,交通运输部将“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的“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列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示范工程并批复了建设方案,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与此同时,行业内也相继涌现出河南省“八挂来网”物流信息平台、上海市陆上货运交易中心、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内蒙古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宝贵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吉林、山东、北京等省市区也积极开通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网上配货、网上交易、电子支付、在线保险等物流电子商务服务。
    (三)物联网技术拉开应用序幕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在这一决定中,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为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标志着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物流行业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技术装备智能化。2010年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不断涌现传统物流装备与现代物联网感知相结合的新型产品,如带感知芯片的周转箱等;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化。2010年我国部分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表明,物流行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局部智能系统在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智能追溯系统获得巨大发展,食品、药品的RFID双向追溯系统得到普及应用;四是物联网技术成为关注的技术热点,这些技术蕴含着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新契机。
    (四)关键技术逐步推广
    针对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等物流业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在综合枢纽智能管理与建设、多式联运与甩挂运输、智能化集装箱运输、港口集疏运体系、跨国运输、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实时监管、电子不停车收费、治理超限超载监控网络以及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其中天津港实施了基于RFID的陆运作业流程改造项目。上海港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现代散杂货码头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项目成果已经在上海-重庆、上海-威海等内贸航线以及中日、中新、中马、中俄等国际航线开始应用。开通了中美集装箱电子标签航线,这也是全球第一条带有电子标签的民用国际集装箱航线,
    十、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一)物流统计工作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按月度发布的制造业、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通过PMI分析,及时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我国流通市场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等观点,对于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定期开展的物流统计分析报告、生产资料市场流通统计分析报告,不仅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物流标准化工作
    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11个政府部门2010年6月联合颁发《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这个《专项规划》确定了近期内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立了由通用基础、公共类物流、专业类物流构成的新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13个重点物流领域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目前已经由国家标准委正式立项、由全国物流标委会技术归口的为37项国家标准,涵盖货架、平托盘、仓储技术、冷链物流、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应急物流、媒介物流、物流园区服务等专业领域。2010年,四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送审稿)通过审查,包括1项托盘标准,2项工业货架标准《工业货架规格尺寸与额定荷载》和《工业货架设计计算》,1项物流作业标准《物流作业货物分类和代码》。此外,冷链、医药、应急、快递等专业物流标准化的需求逐步扩大与深入,成为2010年物流标准化的突出特征。
    (三)企业评估认证、诚信、示范评审工作
    按照《物流企业分类和评估指标》,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了第十、第十一两批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共评估A级物流企业365家。自2005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A级物流企业累计已经有1061家。按照《物流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新评审出33家A级物流信用企业,自2008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A级物流信用企业累计已有125家。2010年,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审命名,共有19家优秀物流企业和具有特色的物流企业获得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称号。目前,全国共有70家企业获此称号。
    (四)物流教育培训工作
    在学历教育方面,物流人才培养已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结构,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200余所大学开展物流研究生的培养;经教育批准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已达378所;教育部还新批准了北京物资学院开设采购管理专业;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824所;开设物流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超过1000所。不同学历层次的物流专业在校生突破100万人。在物流师培训和考试方面,目前累计获得各级物流师资格证书的约有12万人。新推出物流员级别的培训认证,完善了物流人才培训体系。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大力推动和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中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技能大赛也在5月顺利举办。
    (五)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
    2010年新评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55项。8年来共评审出194个获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物流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产学研的合作以及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2010年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参会代表突破了千人,设立的分论坛就有20个。本次年会共收到参评论文881篇,参评课题186个,参评优秀案例103个,分别有302篇论文、82个课题和43案例获奖;新增产学研基地近30个,目前累计由中物联和学会认定的产学研基地有87个。物流学术年会已经成为展示我国物流前沿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第三章
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赢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第四章
2011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展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启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2011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取向。
    展望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物流总量增速趋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回升向好,我国物流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重回快速增长通道。2011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提升的规模扩张期。同时,由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深化结构调整,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渐趋平稳。2011年,国务院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8%左右。作为国民经济的派生需求,我国物流总量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调。2011年,预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201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增长逐步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在保证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将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供需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将面临深度调整。同时,随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的初步具备,物流业将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通过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来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减轻社会经济过度依赖规模增长的压力。
    第二,物流需求社会化速度加快,专业化要求层次提升。
    201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时期。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需要,要求加快发展先进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合作要求加强。精益化、定制化的现代生产方式对物流业的技术含量、业务模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将加快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对物流业的成本、速度、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011年的物流市场中,冷链、医药、服装、电子等高端物流服务仍将成为竞争焦点。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细分将继续深入。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物流企业将加大自身专业化能力培养,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快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物流企业将加深与制造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供应链一体化运作,适应精益化生产的精细化服务要求,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物流企业将加快与商贸企业融合发展,搭建快速响应、布局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支撑我国流通体系逐步成熟。
    第三,物流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2006年开始,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世界主要跨国物流企业全面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将继续保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且有向传统物流领域渗透和扩张的趋势。国内物流企业在与国际企业竞争过程中,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技能和经验知识,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将在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更高层面展开。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商贸企业加大业务整合和布局调整力度,对于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显著提升。同时,物流市场的成本压力将持续上升,企业单靠低价竞争将难以为继。2011年,物流企业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将加快横向兼并和纵向整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着眼于优势互补、网络扩张,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物流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物流市场加快向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中。
    第四,区域物流加快一体化发展,物流网络逐步融入国际市场
    未来一段时期,根据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区域间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将持续加快。钢铁、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集聚,与之相匹配的物流平台将发生转移,形成新的“物流带”。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加快发展,将促进物流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加强合作,相邻城市同城化趋势,将会产生新的“物流圈”。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日用工业品下乡形成的“双向物流”网络将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加速调整,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物流配套企业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国际物流网络向中国市场渗透;中国物流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大,构建与周边国家、世界其他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服务网络。国内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初具规模,为开展国际物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从物流服务全球化的角度,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将更好地实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力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五,物流企业群体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物流企业群体是物流产业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走向深入,物流产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对物流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物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我国物流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出台,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物流市场环境的改善,物流企业群体得到发展壮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区域辐射力将会得到增强。
    我国工业产业体系和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体系来支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基础性建设将持续增长,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公共仓库等物流节点网络加强布局协调,多种运输方式实现加强链接,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效率,将会推动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
    第六,物流技术现代化水平提升,绿色低碳物流受到重视。
    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对物流业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提高。制造、商贸和物流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将加快推进物流信息、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等通用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物联网将引领新一轮信息化变革,物流业将成为重要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系统(ITS)加快推广,逐步实现公路运输信息互联互通。以托盘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更加普及,托盘共用系统联网运行。企业积极采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我国物流装备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将有力支撑物流业实现转型升级。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需要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负起责任。物流业能源消耗比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必须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物流企业将加快选用节能环保车辆、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设施,优化工艺流程和运输组织,减少能源消耗。此外,通过开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实现废弃物、返退货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加快构建低环境负担的循环物流体系,为低碳经济开辟新的途径。
    第七,行业自律加快推进,政策环境稳步改善。
    行业协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以会员为纽带、协会为平台,着力做好行业基础性工作。包括:继续完善行业统计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统计调查工作;有序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按规划做好物流标准制定和已有标准的宣贯工作;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物流业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近两年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局部性的政策都在推进,但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一直困扰物流业发展的许多政策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原因是,现行政策思路不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难以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落实。随着各部门和各地方对物流理念的认同,将加快建立多种形式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合力,为物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业立法问题,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完)

Tags:2010~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综合报告综述(下)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